中國古代寺廟建筑的屋頂材料分琉璃瓦和陶瓦,普通陶質瓦片又稱“布瓦”,其質地粗糙,吸水性強,容易漏雨。琉璃瓦
上由于有釉的一面光滑不吸水,良好的防水性能可以保護木結構的房屋。
“琉璃”一詞產生于古印度語,隨著佛教文化而傳入中國。原來的代表色為藍色,現代除藍色外,琉璃也包括紅、白、黑、
黃、綠、紺藍等色。施以各種顏色釉并在較高溫度下燒成的上釉瓦因此被稱為琉璃瓦。
琉璃瓦富麗堂皇的代名詞,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漢族傳統的建筑物件,通常施以金黃、翠綠、碧藍等彩色鉛釉,因材料堅
固、色彩鮮艷、釉色光潤,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驕子。 我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為裝
飾物,到元代時皇宮建筑大規模使用琉璃瓦,明代十三陵與九龍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。
古代琉璃瓦高昂的造價使其使用有著嚴格規定,絕對不許僭越。《大清會典》中就曾標明:非皇家特許,普通大臣和百姓
絕不能使用琉璃。在紫禁城東側太廟享殿的東西配殿,東邊供奉的是有功親王,西邊則供奉有功大臣。兩邊的房間大小完
全相同,但供奉親王的燎爐是彩色琉璃燒制的,西邊的只能享受不上色的素坯燎爐。
黃琉璃瓦:用于帝王宮殿、陵廟,如北京故宮,明十三陵等。
綠琉璃瓦:用于王府。
|